事件一:建筑业改革“顶层设计”落地,改革步入深水区
《意见稿》提出,建立以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以下简称“技术法规”)为统领、标准为配套、合规性判定为补充的技术支撑保障新模式。强化底线控制要求,建立工程规范体系,明确工程规范类别、层级。工程规范分为工程项目类和通用技术类;工程规范分国家、行业、地方三级。精简政府标准规模,增加市场化标准供给,明确标准定位。标准分为政府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政府标准分为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分别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积极培育发展团体和企业标准。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特别是公益类标准化机构,对已发布的团体和企业标准内容是否符合工程规范进行判定。
《意见稿》明确给出了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思路:将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规定,精简整合为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逐步过渡为技术法规,实现与现行法律法规的深度融合。对满足法律法规和工程规范性能要求的创新性技术措施,可通过合规性判定推广应用,逐步纳入相应工程规范和标准。
《意见稿》特别强调,要加强与国际、国外标准对接,积极创建中国工程规范和标准国际品牌。对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要加强翻译、跟踪、比对、评估。中国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架构、术语、要素、技术指标、表达方式等,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提高广泛适用性。同时着力完善中国工程规范和标准外文版的同步翻译、发布、宣传推广工作机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项目,加强中国标准的国际推广,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事件六: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再升级
长期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积极探索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力度不够、信息孤岛问题突出、信用评价行为不规范、个别地区通过信用管理设置地方壁垒等。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暂行办法》起草工作,多次召开文件起草座谈会,并多次面向全国征求意见。
与以往的管理制度相比,此次印发的《暂行办法》有以下特点和亮点:一是信用信息公开,不良信用信息公开6个月到3年;二是信用信息共享,发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三是分类监管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四是建立“黑名单”制度,1年期满可移出;五是规范信用评价行为,不得设置地方信用壁垒,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六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核查,落实不力将被通报。
2017年,全国31个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数据库已实现实时互联互通,初步实现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对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的实施办法》,明确对十类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惩戒措施将影响企业项目申报、工程招标等多个生产经营环节。
同时,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根据《关于对涉金融严重失信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等相关文件,建立了涉金融领域的失信“黑名单”制度和联合惩戒机制。参与联合惩戒的包括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商务部、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33家部委。
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豆腐渣工程、建筑安全事故等问题不时见诸报端,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与建筑市场诚信约束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期待2017年打出的组合拳和《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弥补这个残缺,为建筑市场建立起一个诚信约束体系,让建筑企业走上诚信致远的道路。
事件七:装配式建筑从试点示范项目向区域性全面推广发展
2017年,装配式建筑推广工作迎来承前启后的关键年。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约1.27亿平方米,超过2016年全年总量。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已从试点示范项目向区域性全面推广发展,并呈现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装配式建筑整体发展态势已基本形成;各地出台和在编的装配式建筑规范达200余项,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明确自
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装配式建筑项目达14个,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24个,总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深圳创新建立首批十大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在国内率先创设了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建筑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预见,装配式建筑将持续“高热”,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事件八:新版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申请特级资质应具备的条件。在企业资信能力方面,要求企业净资产6亿元以上,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近3年营业收入均在50亿元以上、银行授信额度均在10亿元以上、未被列入行贿犯罪档案。对企业技术负责人,要求具有15年以上从事本类别工程技术管理经历、工程序列高级工程师或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主持完成过2项符合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标准要求的代表工程。在科技进步水平方面,企业须具有省部级(或相当于省部级水平)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近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均达到营业收入的0.8%以上。
征求意见稿同时对企业工程业绩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在建筑工程方面,要求企业近5年承担过下列任意3类工程的施工总承包或主体工程承包且工程质量合格:高度
专业人士称,此次“颠覆性”的修订,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行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走向。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之前特级资质申请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和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继续强化“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和“轻审批重监管”的行业管理理念。而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国家推动行业资质改革的方向已经十分明显。同时,企业信用相关要求的大幅提高,表明今后企业信用等级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目前市场上的多数企业而言,特级资质管理改革后,申请的门槛更高了。
事件九:发挥建筑师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建筑师负责制
建筑师负责制是以担任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主持人或设计总负责人的注册建筑师(以下称为建筑师)为核心的设计团队,依托所在的设计企业为实施主体,依据合同约定,对民用建筑工程全过程或部分阶段提供全寿命周期设计咨询管理服务,最终将符合建设单位要求的建筑产品和服务交付给建设单位的一种工作模式。
概括起来,建筑师需要提供以下服务:参与规划、提出策划、完成设计、监督施工、指导运维、更新改造、辅助拆除。本次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建筑师负责制的内涵、组织模式及推进办法。实行建筑师负责制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在与设计企业、总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和指定服务商的合同中明确建筑师的权力及服务报酬,并保障建筑师权力的有效实施。建筑师负责制服务收费,应纳入工程概算。
因设计质量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设计企业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签章的建筑师进行追偿。建筑师负责制不能免除总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和指定服务商的法律责任和合同义务。
建筑师负责制是国际通行的建筑项目实施方式,2015年,住建部首次提出“建筑师负责制”的概念;当年10月,住建部委托上海在自贸区开始正式试点。2016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将“创新发挥建筑师作用机制”列入2016年工作要点;11月《关于浦东新区推进建设项目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2017年建筑师负责制持续推进,
各省市也纷纷响应国家的政策,积极推进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工作。2017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9月,浙江推行建筑师负责制;11月,住建部同意福建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厦门片区开展建筑师负责制,此外,深圳前海已有项目在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
不难看出,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将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对于那些率先“吃螃蟹”的建筑师,征求意见稿里也提出,对担任过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经申请可以减免继续教育学时要求,并在国际互认、评优评奖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新的一年,期待这一政策尽快推广落地。
事件十: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时间表确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将建立
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并制定改革方案,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建筑业目前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建设产业工人队伍转型是必然趋势。为落实中央文件精神,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深化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建筑工人技能素质、切实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与强化组织实施四个方面为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军“保驾护航”。
建筑工人流动性大、老龄化严重、技能素质低、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要破除不适应建筑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企业和广大建筑工人积极性,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针对上述四个主要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三点要求: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建筑工人组织化、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落实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要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探索适合建筑业特点的社会保险缴纳机制,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建筑工人的技能水平;要立足地区建筑业行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试点先行,样板引路,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打通建筑工人职业发展通道。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筑工人技能素质大幅提升,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到1000万;建立保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军。
新的一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将齐头并进,“一带一路”倡议将持续推行,城乡建设推陈出新,新型基建空间广阔,PPP项目将加速落地,这些政策、项目不断推进的同时也为2018年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带来了六大目标。首先,在市场规模方面,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要增长7%。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上,要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施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 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 万。加强业态创新,推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第三,在技术进步目标上,巩固保持超高层房屋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体量坝体、超长距离海上大桥、核电站等领域的国际技术领先地位。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应用BIM技术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甲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在“十二五”期末基础上提高1 个百分点。第四,在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上,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 年提升20%。到2020 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第五,要完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第六,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期待2018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交出更完美的答卷。